01道为何物
老子曰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;常有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
何为道哉?道,乃天地万物之根源,玄妙莫测,不可言说。名,乃对道之标识与称呼,虽能指涉道之某些方面,然亦有限。故曰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。此语深刻揭示了道与名之间的微妙关系,道与名虽同出于对宇宙万物之认知,然其内涵与外延却各异。
无名之时,乃天地之始。彼时,宇宙混沌未开,万物尚未成形,道隐于无形之中,无有具体之名相可指。此乃道之原始状态,纯粹而未染一丝尘埃,空灵而蕴含无尽之奥秘。正如老子所言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。”此道无名而实存,乃万物之根源,孕育着天地万物之生机与可能。
有名之后,万物始生。道通过其玄妙之力,化生出天地、阴阳、五行等基本元素,进而形成了世间万物。此时,道有了具体之名相,以名相来标识万物之不同形态与属性。然此名相之“名”,亦非永恒不变之“名”,乃因万物之变化而变化。正如《庄子·齐物论》所言:“名者,实之宾也。”名乃对实之称呼,实变则名变。譬如,一人初生之时,父母为之命名,此名乃因其特定之身份与特征而赋予。然随着其成长与经历之变化,其性格、行为等方面亦会发生改变,此时其名虽未变,然其内涵已有所不同。此即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之意。
故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观其徼。无欲之时,人心纯净,不受外界欲望之干扰,方能深入体悟道之玄妙之处。道之玄妙,非言语所能尽述,非思维所能穷极。唯有放下欲望,以空灵之心去感知,方能领悟道之真谛。如庄子垂钓于濮水之上,楚王遣使者请其出仕,庄子辞曰:“吾闻楚有神龟,死已三千岁矣,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。此龟者,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?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?”庄子宁曳尾于涂中,不为名利所动,其心如明镜,方能洞察道之玄妙。
有欲之时,人心被欲望所驱使,往往专注于万物之表象与边际,而忽略了道之本体。万物之名相虽繁多,然皆为道之表象,乃道之作用于万物而形成。若只关注名相之差异,而不知其背后之道体,则易陷入执着与纷争之中。故老子曰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”天下之人皆以美为美,以善为善,然此美与善皆为相对之概念,皆因人心之欲望而产生。若能超越欲望之束缚,以道之眼光观之,则美与恶、善与不善皆为一体,无有分别。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道与名虽看似不同,然皆源于对宇宙万物之认知与感悟,皆为揭示宇宙奥秘之工具。道乃无名之本体,名乃有名之表象,二者相辅相成,不可分离。正如太极图所示,黑白两色相互依存,相互转化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。道与名亦如此,无名之道孕育有名之名,有名之名彰显无名之道,二者同出一源,然其表现形式却各异。此玄之又玄之处,乃宇宙万物之奥秘所在,亦是众妙之门。
众妙之门,乃通向宇宙奥秘之门户。只有通过对道与名之关系之深刻领悟,方能开启此门,窥见宇宙万物之真谛。然此领悟非一蹴而就之事,需历经长期之修炼与体悟。古人云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学习知识可以使我们不断丰富自已,然要领悟道之真谛,则需减少欲望与执着,回归本心。只有如此,方能在纷繁复杂之世界中,保持一颗空灵之心,洞察万物之本质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被各种名相所迷惑,执着于名利、地位、财富等外在之物,而忽略了内心之宁静与道之存在。如世人皆以富贵为美,以贫穷为恶,然富贵与贫穷皆为道之作用于万物而形成之现象,并无绝对之美恶之分。若能超越名相之束缚,以道之眼光看待世间万物,则可发现其中之美与善,从而获得内心之宁静与满足。
总之,道名同出而异名,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之关系。无名之道乃万物之根源,有名之名乃道之表象。唯有通过无欲之观妙与有欲之观徼,方能领悟道之玄妙之处,开启众妙之门,窥见宇宙万物之真谛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应摒弃对名相之执着,回归本心,以道之眼光看待世界,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