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地人者,宇宙之三才也,三道合一,乃成宇宙之大道。天之道,其犹张弓乎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;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此乃天之道之精髓,其以平衡为要,以和谐为本,尽显宇宙之广袤与深邃。
天居高而临下,其光普照万物,其气滋养生灵。然高处易寒,故天必抑之,使寒暑相济,阴阳调和。地处卑而承天,其厚载万物,其德孕育生机。然卑下易滞,故地必举之,使山川起伏,海陆变迁。天高地卑,然其相互依存,相互制约,以成天地之大观。
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岂私于一物哉?其视万物皆平等,故见有余则损之,以使其不过于盛;见不足则补之,以使其不至于衰。日月之交替,寒暑之更迭,皆天之道之体现。日盛则月隐,寒极则暑生,此乃天之道之平衡也。若日月并出,寒暑同至,则天地将乱,万物将亡。故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以保宇宙之和谐与安宁。
地之道,有容乃大。地之广,足以容万物;地之厚,足以载万物。地之德,在于包容,在于接纳。山川之起伏,河海之奔腾,皆地之道之体现。山之高峻,乃地之隆起,其容纳万物,孕育生灵;海之深邃,乃地之凹陷,其容纳百川,孕育万象。地之容,非止于空间之广,更在于其心之宽。地之德,非止于承载之厚,更在于其性之柔。地以柔克刚,以容为大,故能成万物之基,立宇宙之根。
人之道,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人之欲,无穷无尽,往往见他人之有余,则欲夺之;见他人之不足,则欲弃之。此乃人之私心,人之贪欲也。人之自私,使其忘却天地之道之平衡与和谐,只顾自身之利益,而不顾他人之安危。故人间之纷争,皆源于人之私心;人间之痛苦,皆源于人之贪欲。
然,孰能有余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有道者,悟天地之道之真谛,知平衡和谐之重要。其不为私欲所动,不为贪欲所迷,以天地之道为准则,以众生之利为已任。其有余,则施之于不足,以补天地之缺;其有功,则处之于无功,以显天地之德。其不欲见贤,非不欲贤,乃不欲显已之贤,以乱天地之道之平衡。
圣人之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。圣人之作为,非为一已之私,乃为天下之公。其以天地之道为指导,以众生之利为目标,为之而不懈,为之而无私。其功成而不处,非不欲处,乃不欲居功自傲,以乱天地之道之和谐。圣人之德,在于其能以天地之道为心,以众生之利为念,以无为而治为法,以和谐共生为旨。
天地人三道合一,乃宇宙之大道。天之道,平衡和谐;地之道,包容承载;人之道,无私奉献。三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若天之道失衡,则地之道不存;若地之道不载,则人之道不立;若人之道不公,则天地之道不明。故吾等当悟天地之道之真谛,以天地之道为准则,以众生之利为已任,努力践行三道合一之精神,以成宇宙之大道,以保天地之和谐与安宁。
今之世,物欲横流,人心浮躁,天地之道之平衡与和谐已遭破坏。吾等当反思自身之行为,摒弃私心贪欲,以天地之道为指引,以和谐共生为目标,努力修复天地之道之平衡与和谐。吾等当学圣人之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以无私之心,行有为之事,为天地之和谐,为众生之幸福,贡献自已之力量。
天地人三道合一,乃宇宙之大道,乃吾等之使命。愿吾等皆能悟天地之道之真谛,践行三道合一之精神,以成宇宙之大道,以保天地之和谐与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