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法和法术不同,功法是周身运转灵气、提升修炼境界的法诀。法术则是施展攻击的法诀。功法主内修,法术主外攻。
在这个世界中,功法很稀有,漫长岁月积累下来,几部修炼功法都被摒弃了,人类也就留有玄天经这一部功法。
玄天经,乃是超脱凡俗、通彻天地的神秘功法。
修炼此功法,首先要让内心达到空灵之境,摒弃一切杂念,如同澄澈的湖水,不起一丝涟漪。在这般心境下,方能感知到天地间那若有若无的灵气。
修炼之初,灵气如丝缕般渗入修炼者的经脉,缓慢地滋养和拓展经脉,使其变得宽广坚韧,能够容纳更多的灵气。此时,修炼者的感官会变得异常敏锐,能听到微风拂过树叶的细微声响,能看到周边环境中蕴含的丝丝灵气。
当修炼略有小成,便能施展一些初级的法术。
法术有品阶!
低阶的法术可凝聚灵气于掌心,化作一团璀璨的光球,照亮黑暗的角落。或者以灵气形成护盾,抵御外界的攻击。
高阶的法术能够操控灵气凝聚成各种形态,如锋利的剑刃,可瞬间斩断巨石;如轻柔的羽翼,能让人翱翔天际。
若达到功法大成,再配合更高阶的法术,修炼者甚至可以一念之间改变天地景象。呼风唤雨、移山填海皆不在话下。
除了功法和法术外,还有法器。法器也有品阶!法器的作用是更容易运转出法术和给法术增加属性,增强法术的攻击力。
无品阶法器是最为常见的,它们具备一定的增幅属性,但相对较为普通。
有品阶的法器开始展现出更为独特和强大的能力。它们往往拥有特殊的属性或技能,需要修炼者耗费一定的灵力来驱动。像“火云扇”,配合火属性的攻击法术,能扇出熊熊烈火,对敌人造成大面积的伤害。
再高级的法器极为珍贵罕见,拥有着毁天灭地的威力。它们通常具有灵性,能够与使用者产生心灵感应,甚至自主护主。
在这个世界的漫长历史中,无数修炼者为了获取更高品阶的法器,不惜历经千难万险,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。因为一件高阶法器,往往能让修炼者的实力得到质的提升,从而在修炼之路上走得更远。
讲完这些,严平野拿出一本略发黄的图册递给白城。
白城拿到手后翻看这玄天经,玄天经对于修炼记录的很详细,尤其如何运转秘力开体内潜力,引灵气入体,提升体内灵气数量和质量,每个境界都适用。书中用小楷做了很多标注。是严平野对于玄天经的注解和修炼此功法的心得。一些晦涩难懂的经文被标注解释的清清楚楚。
“白城,你先感受灵气,不要着急让灵气入体,为师再为你准备点礼物”。严平野将烤好的野兔递给白城。
白城接过野兔,思绪完全沉浸在了玄天经中,这本玄天经不愧是最适合人族修炼的经文,详细记载了人体各个穴位和经络,以及修炼的法门和口诀。更有一篇洗髓经被严平野密密麻麻的标注了小字。
伐经洗髓是修炼的第一步,可以提升修士的身体强度,开灵识,聚精神。书中所讲,修士和人类的区别在于:伐经洗髓后,修士躯体有了灵气保护,刀枪不入,百毒不侵,坚硬如金,唯有更深厚的灵气才可以攻破。这个时候修士的躯体被称为灵体。
二是修士具备了灵识,能借助天地间的气感觉到周边环境中微小的变动,隐元初期的修士就可以用灵识感知到十丈开外蚊子翅膀的扇动。随着修为的提升,灵识的范围不断扩大。
随着修士修炼,灵识可以覆盖数十里,能感知到远处山林中野兽的奔跑、河流的奔腾,甚至能捕捉到风中蕴含的各种信息
当修炼者达到高深境界,灵识如同浩瀚的海洋,能够笼罩数百里乃至数千里。此时,灵识不仅可以用于感知,还能进行攻击和防御。修炼者甚至可以用灵识穿透重重迷雾和阵法,寻找宝藏和机缘。在修炼者之间,修士也以灵识识别对方实力的高低。
三是精神力,书中并没有详细描述,只说高深的修士,精神灵魂可以脱离躯体,在现实中显化。
白城思索着,精神力化形应该就像猴子一样,灵魂出窍进入宝箱中猜物品一般。
白城对修炼有了更深的认识,这就是严平野口中所说的修身修灵修神。
玄天经中还记载,感受和储存灵气就是依靠穴位和经络,穴位用于吸收灵气,经络用于储存灵气。穴位像一个水管,开辟的越多,水管直径越大。经络就像挖一个水池,水池的长度宽度深度直接决定着存储量。
白城在看玄天经的同时,下意识的运转玄天经的前篇经文。身上有点点星光流动了起来。
修仙之法,在乎凝神入气穴,气穴即元关一窍。此窍在心之下,肾之上,正中虚空之处,前对脐轮后对肾,乃生身立命之根蒂。先天一气凝而为性,后天一气结而为命,性命之源,生死之蒂,人之时夭,皆禀于斯。
严平野看着白城,这小子果然是个宝,这么快就入定了,在小木屋周边布置了几个阵法后,他也开始了打坐。
白城身心完全投入了玄天经中,前篇感应灵气的经文强调身心合一,通过调节呼吸、姿势和心态,达到身心的放松。感受到灵气的存在。
随着白城体悟经文,运转秘力,屋内一圈圈白色的雾气显化,主动围绕了过来。
白城突然觉得气穴发热,周身像置身在潮热的雨中,雨水拍打着落在自已身上,就要开始向体内钻。
莫非这就是灵气?
“小子,现在还不能让灵气入体,运转玄天经第二篇的功法,用秘力开穴道和经络”严平野轻声说道,用手搭在白城肩膀上,随时准备震散这些灵气。
下手之时,以心注定玄关一窍,即以心息相依之法,寻穴入之,进则绵绵,出则微微,出息未已,即以入息继之经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