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待替换】
今天要给大家讲的,是一个关于鸡蛋的故事。
在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班级里,做了这样一个和鸡蛋相关的实验:每个人各自想办法对鸡蛋做好保护措施,然后从四楼上扔下,谁的鸡蛋没有碎,谁就成功了。
同学们都很兴奋,每个人都跃跃欲试。第一天,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带上了“包装”好的鸡蛋,布料、泡沫之类的裹了一层又一层,然后在课间老师带大家去了四楼。非常壮观的,那天全校就看着四五十个大大小小的包裹从楼上坠落,然后一群人跑下楼寻找着属于自已的那一个。
意料之中的,所有人的鸡蛋都碎了,孩子们都是兴致怏怏的模样。老师则告诉大家,这个实验将一直持续,直到有同学成功让掉落的鸡蛋完好无损为止。
有些人放弃了,第二天没有继续带来鸡蛋,还有一些同学都想要再尝试一次。第二天带鸡蛋来学校的同学明显少了很多,而带来的同学中,把鸡蛋裹得是更加严实了。
然而裹得更严实的鸡蛋,却依旧是同样的命运。
第三天,已经只剩下三个孩子了。鸡蛋,还是都碎了。
第四天,只剩下了两个孩子。小文和小东是坚持到最后的这两个孩子。他们来到四楼,看了对方一眼,然后把手中的鸡蛋扔了下去。
来到楼下拆开包裹后,小文的鸡蛋已经只看得到两条裂缝了,而小东,则在给所有的同学和老师,展示着他手中完好无损的鸡蛋。
所有人都围在小东身边,看着这神奇的一幕,纷纷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。小文则默默的剥开手中的鸡蛋,吃掉了。
Part 02
最后这一天,小文的鸡蛋也仅仅只出现了两条裂缝,只差一点点啊,小文心里是这样想的。后来才明白,这看起来的一点点,其实是很多很多。
鸡蛋外面的包裹必须要柔软;
鸡蛋在包裹内部必须没有任何可移动的空间。
在前面三天的实验中,找到了这两个规律的小文,在第四天确实做得更好了。而小文的鸡蛋和小东的鸡蛋,其实也就只有一点区别——
小文的鸡蛋是煮熟的,小东的鸡蛋是生的。
小文想的是,就算实验失败了,熟鸡蛋碎掉了还可以吃,不至于浪费一个鸡蛋。这属于一种找好了后路的思维。
可是有时候,有后路就意味着有退路,有退路就未必会全力以赴。
从态度上来说,是这个样子。不过从实质上来说,很关键的一点其实是“生鸡蛋的蛋壳比熟鸡蛋的蛋壳更硬”。
有时候,选择了不同的路,就算依然全力以赴,但是先天性的优势已经不一样了。
选择了可以吃的熟鸡蛋,不愿意牺牲浪费掉几个鸡蛋,那么同时,也就是放弃了生鸡蛋的蛋壳更硬这一优势。
于是,在外界条件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,蛋壳的硬度就成了决定性的关键。在两个方案大同小异的时候,对方案所需材料的选择,对方案执行人的选择,就是制胜的环节。
Part 03
小东一开始的两次实验,选择的也是熟鸡蛋。而在第三次就换成了生鸡蛋,经过第三次的尝试后,对生鸡蛋的蛋壳硬度有了一定的了解,第四次的实验,就一举成功了。
一开始的选择未必会是最正确的,但是在发现不合适之后,适当的转换思维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。
在整个过程中,为了这种可能存在的价值去尝试,也许会有所损失,但是随之而来的成功,将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。
在吃四个鸡蛋,和获得成功的选择中,那种只剩下两条裂缝的不甘心,应该谁都不愿意多次体验吧!
有时候,选择了不同的路,就算依然全力以赴,但是先天性的优势已经不一样了。
选择了可以吃的熟鸡蛋,不愿意牺牲浪费掉几个鸡蛋,那么同时,也就是放弃了生鸡蛋的蛋壳更硬这一优势。
本以为是一次“被迫营业”的旅行,却意外得非常开心
2019年10月19日凌晨5时10分,在第二个闹钟铃声的催促下,我准时醒来。尚暗的天色,还来不及撕扯不情愿的情绪,就开始匆忙地洗漱起来。却不知约好的的车师傅提前就在等着了,一着急,想爬上床拿剪刀剪个线头时,一脚没踩稳就摔翻了下去。啧,真是个不怎么愉快的早晨呢!
但是先天性的优势已经不一样了。